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领导论坛 > 正文

校长在2011年秋季开学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来源: 时间:2011-09-07 10:57

夺取“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胜利
把学校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欧进萍校长在2011年秋季开学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1年9月2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在新学期开始之际,我代表学校对上学期工作作以小结,并就新学期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一、上学期工作的回顾

(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方案的安排,学校启动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学校事业发展研讨会的酝酿,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和教代会审议,《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由学校党委全委(扩大)会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注重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勾画了我校“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蓝图。同时,学校还启动了4个专项发展规划和各学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延至下半年完成。编印《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事业发展报告——基于2001-2010年数据的对比分析》(蓝皮书),《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事业信息统计报告》,为学校发展和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撑。

(二)人才培养工作

1.本科生培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入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1)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米其林、三一重工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建立了“卓越计划班”。(2)建立学科交叉培养机制。实施“数学+金融”、“物理+电子”、“力学+X”、“X+哲学”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3)拓展校际交流。选派95名本科生赴国内高校交流学习。(4)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土木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国际班”,并参照国际知名大学的培养方案制定了培养计划。(5)加强专业建设。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功能材料和能源化学工程两个专业获批国家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达到23个,在同类高校中领先。(6)加强名师队伍建设。梁延德教授获得第六届国家教学名师奖,卢玉峰、余虹和王子茹三位教授获第七届辽宁省教学名师奖。(7)拓展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空间。在扩大优秀学生转专业比例基础上,建立了学科专长类、专业兴趣类以及学业困难类学生转专业的通道。(8)丰富夏季短学期教学资源。短学期中,开设课程474门次,选课34242人次;安排实习109项,参加学生达8589人次;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开课,举办“名师讲坛”15讲,“教授讲座”50余讲。91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提供了更多机会。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2.研究生培养。(1)学位工作。上半年共授予硕士学位1836人、博士学位232人。加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积极开展博士研究生优秀论文单项奖学金、特别奖学金,以及博士生学术新人奖和学术之星的评选工作。(2)课程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研究生“双语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和研究生教改基金的评审和验收工作。修订和调整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了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答辩标准。(3)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制定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学习安排及考核办法和实践基地建设办法,与14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实践基地协议。开展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项目管理3个全国首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领域的重点专项建设。

3.招生就业。(1)招生工作。完成了4700名本科生招生计划,在做分省计划的31个省区中,有26个省区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与当地一本线的分差高于去年,有25个省区高出40分以上,17个省区高出60分以上。辽宁生源质量创历史最好,理科普通类最低录取分数线610分,高出一本线90分;文科高出一本线29分;610分以上理科生1104人,占全省理科610分以上考生人数的23%。录取硕士生3279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生881人、单考生31人、强军计划生27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生23人);录取博士生648人(其中硕博连读生219人、直接攻博生59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生3人、与中科院联合培养博士生21人)。(2)就业工作。截至目前,2011届本科毕业生4715人,就业率95.4%;毕业研究生2710人,就业率94.2%,近90%的毕业生通过校内就业市场落实了工作单位。

(三)学科建设

(1)“985工程”建设。编制了《大连理工大学985工程(2010-2020)中长期建设方案》和《大连理工大学“985工程”改革方案》。同时积极落实部、省、市重点共建协议。(2)“211工程”建设。继续强化14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积极准备迎接年底的验收。(3)学科点建设与学科规划。新增哲学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应用经济学等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达到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42个。按照学校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制定了校学科中长期建设规划。(4)导师队伍建设。增列54名博士生指导教师和81名硕士生指导教师,博士生导师达到488名,硕士生导师达到1579人。

(四)科技工作

(1)基础研究及国家各类计划。水利学院滕斌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深海工程结构的极端环境作用与全寿命服役安全”和机械学院张洪潮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973计划项目通过终审答辩,取得我校973首席项目的新增长;卢玉峰教授作为负责人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通过答辩评审;彭孝军、吕小兵、陈景文、董闯、郭东明、孔宪京、唐祯安和彭伟教授申报的重点基金及孙立成教授申报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答辩评审。截至目前,我校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议评审的各类项目264项、经费首次突破亿元,达1.54亿元。申报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支撑项目37项,其中18项已通过答辩,获批额度7850万元。(2)科研创新团队和杰出青年人才工作。李宏男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申报的“工程安全与监控”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通过基金委专家组评审,是我校获得的第三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贺高红教授申报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通过专家评审。刘黎明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申报的“基于绿色制造的焊接工艺与装备”通过2010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答辩获得批准立项;有13人入选2010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成果奖励。全燮教授等完成的“提高光催化环境污染控制过程能量效率的方法及应用基础研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蹇锡高教授等完成的“杂萘联苯聚醚腈砜系列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通过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我校参与完成的两项成果也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9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4)基地建设。“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进入设计实施阶段,落实大连市配套建设经费1000万元。我校邱介山教授、唐祯安教授、周智教授牵头申报的3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全部获得批准。非事业编专职科研队伍的建设进入实质操作阶段。(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8项。我校文科首次在教育部级别项目的竞争中升至辽宁省第一。(6)国际科技合作。先后组织了8个国际科技合作或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申报;共签订国际合作项目26项。

(五)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工作

(1)校企合作与服务社会。与常州、张家港、福州、佛山、山东、天津及新疆建设兵团等地的政府和企业开展科技洽谈和科技对接;与广东德豪润达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沈鼓—大工研究院”建设,积极策划与沈飞集团共建研究院。(2)工程类研发平台建设。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有序进行;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工业污染控制与预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桥梁安全结构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知识产权工作。成立“辽宁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上半年申请专利22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同比增长迅速,达到48项。转移13项无形知识产权。我校被评为“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工作先进集体”及“大连市‘十一五’发明专利十佳单位”。 (4)校外技术研发基地。进一步明确校外技术研发基地以“政府推动、大工主导、企业支撑、国际合作、院企合一”的基本理念。制定完成《营口研究院研发平台建设方案》,大工-华锦研究院成功签约,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的常州研究院大厦和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的常熟研究院大厦建成投入使用。(5)科技产业。科技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出版社、设计院等重点企业在深化改革、做强做大发面迈出新步伐。

(六)人才队伍建设

(1)编制和岗位核定工作。成立学校编制和岗位工作领导小组和编制核定工作组,就编制分类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与修订,初步核定了全校教学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编制。(2)高层次人才培育与引进。上半年引进高层次人才44人(含师资博士后1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国外博士1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1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通过国家评审。修订了实验技术岗位和机关管理岗位公开招聘的学历与年龄要求,强化了人才引进的质量控制机制。(3)师资培育工作。积极推进院士及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申报工作,15人入选省百人层次,30人入选千人层次。不断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和管理,举办青年教师学术交流研讨会,52人获得研究资助。积极开展英语培训和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培训,今年有18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出国研修,已有149人参加工程实践培训,91人结束培训。(4)岗位竞聘和考核工作。修订教授、副教授基本任职条件,制定实验技术人员及机关管理人员考核方案,进一步健全了“358” 讲师聘任和履职考评机制。(5)首届屈伯川奖教金评选工作,高占先等10位教师和职工入选。(6)调整和提高教职工绩效津贴。从今年7月份开始执行并兑现,全校年增拨款约4500万元用于本项支出。

截至2011年上学期末,我校教职员工总数为3413人,其中专任教师1887人,博士后312人,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68.7%(13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专任教师总数62.7%(1184 人)。正高级职务岗位530人,副高级职务岗位974人。目前有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7人,讲座教授10人。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1)拓展校际合作。与日本立命馆大学签署了联合成立“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的协议;积极筹划设立中比学院,拟订了框架性方案以及合作办学协议。(2)加强师生对外交流。上学年派出师生达到522人次。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项目8项,录取各类国家公派出国人员124人(研究生103人),长期交流学生38名。派出短期交流学生45名。19名机关管理干部成功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进行培训。(3)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上半年共聘请3位“海外学术大师”和16位“海天学者”(含续聘2位)。至今已累计聘请海外学术大师20人,聘期内的海天学者108人。(4)专家经费及引智工作。新增1项海外名师项目和1项学校特色项目。新聘名誉教授3人、客座教授3人。目前我校共聘请名誉教授62人、客座教授246人。(5)留学生及孔子学院建设工作。留学生入学申请人数大幅增长(430份),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录取各类奖学金生179人,自费学历生65人,学历生覆盖现有7个学部。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已正式挂牌,并同时成立大连理工-宾州州立大学能源研究中心,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运行良好、各项工作富有成效。

(八)服务与保障体系

学校上半年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0.7%,总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6.29%。加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及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审计资金总额14亿元。暑期成功承办了中央高校预算与财务工作会议。

加强新老校区建设与改造。积极推进博留公寓项目、能源动力学院、化工学院附属用房、半导体技术学院、新校区地下车库等在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文科综合实验楼(八角楼)改造、校医院搬迁(后勤宾馆)改造、主楼西侧楼装修改造、西区窑沟地段动迁、主校区电力增容等改造项目。新成立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采购与招标管理中心的职能得到初步发挥。

深化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多项后勤规章制度,后勤管理效益和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经营创收有了新起色。住房货币补贴、维修基金返还等工作有序推进。

统筹图书资源、协调布局,令希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得到有效提升。档案工作在全省高校评估中获得先进成绩。校园无线网工程进入实施阶段,今年校园无线网络将全面开通。体育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我校各类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

(九)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忆党史、铭党恩,强党性、促党建,肃党纪、正党风”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校各级党组织以推进学校工作科学发展为主题,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和不同岗位特点,通过典型引路、特殊党课、走访慰问、党支部创新方案立项评比等载体,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科学发展之先、争校园和谐之优。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在全校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中开展了2009-2011年度“两优两先”评选和表彰活动。全校共评选出4个校级先进分党委、29个先进党支部、105名优秀共产党员、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另外,还有两个基层党组织被辽宁省高校工委和大连市委表彰,4名教工党员被上级党组织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认真做好干部选任工作,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上学期共任免科级以上干部71人次,提任正处级干部5名、副处级干部12名、科级干部17名,其中,提任交流15人次、平调交流17人次,完成了五个二级单位的班子换届工作。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版)投入使用,全校近3万名的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信息全部入库,为提高党员队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奠定了基础。成功承办了第十四次教育部直属高校暨全国有关高校组织工作研讨会,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组织党史报告会、主题图片展、党的知识竞赛、机关教工红歌大合唱以及集中走访慰问老党员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新闻宣传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统筹校内外媒体,深入一线,积极营造有利于学校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成功举办第二届校园文化节。

系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学生工作创新,努力打造学生工作精品。结合“春雨计划”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咨询与生涯指导,召开学生学业情况研判会,形成了《大连理工大学2010级学生学业情况分析报告》,对学生学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术科技节活动,评选博士生学术之星、硕士生学术之星、优秀研究生标兵、研究生道德楷模,并进行广泛宣传。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反腐倡廉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取得新成果。加强信息公开,推进校务公开、党务公开,完善或制订有关实施办法,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我校作风建设领导小组,与机关各单位签订《机关作风建设工作责任书》,坚持优化服务、提升效能、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学习型服务机关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积极构建具有我校特征的 “同心”品牌统战工作模式。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学校民主管理,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党支部、思想政治“两项建设”,促进离退休服务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加大治安防范工作力度,落实责任、完善预案,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

学校党委被评为2011年“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大连市唯一获得省委表彰的高校。

(十)其他工作

校友会、基金会工作。召开校友总会理事会年度会议,加强校友会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召开全校校友暨发展筹资工作会议,分解落实学校的筹资期望;截至7月12日,基金会账户接受捐赠460余万元。

区校一体化工程。协调高新区一体化部门来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调研,成立了“街校一体化”协调组,积极推动与高新区在学生创业实习、就业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附属高中迁建工程顺利推进,本科升学率100%、其中一本上线率达到57%(241/424);附属学校重点高中升学率达80%,高中升学率100%。继续教育学院及城市学院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各位老师、同志们,上半年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努力和离退休老同志、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二、当前的形势与主要任务

自去年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贯彻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题,教育在经济社会中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今年四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第一次提出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断,突出强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紧迫性,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四个必须”,即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基本任务之一,是对大学功能认识的新发展。讲话还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要建立合作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一段时期以来,围绕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教育部和有关部委正在积极酝酿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战略、新举措。暑期在广东召开的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1次全会上,如何进一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能力成为会议讨论的核心内容,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构想。党和国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的战略部署,将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也将提出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紧密跟踪、准确把握。

三、新学期工作的安排

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全年的各项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必须按照2011年工作要点确定的各项任务,把下半年的工作抓实抓好。

(一)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做好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按照学校精英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结合近年来我校人才培养改革成果,特别是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创新教育、研究型教学等,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等关系,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形成新的培养方案。积极做好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二期建设工作,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争取若干个专业成为国家专业综合改革点。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搭建实习、实训、实践平台。召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经验交流会,完善教师、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渠道。加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力度,设立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并重点建设,为明年的辽宁省教学成果奖、后年的国家教学成果奖申报做好准备。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面向全校教师提供教学培训、课程设计、教育技术、媒体制作、课程录像等服务,搭建一个为教师服务、支撑高水平教学的软硬件平台,并争取成为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通识教育中心,研究规划通识课程体系,确立适合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通识教育提供指导与咨询。酝酿成立本科生院,理顺本科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增强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服务功能,提升本科教学的统筹和管理职能。

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继续推进学部制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和细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流程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申请工作流程;做好实习实践的考核和管理工作,继续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制订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规定,修订《同等学力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继续推进学位授予管理信息化工作。建设好本科“国际班”及研究生外语授课课程,加强全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课程、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双语教师资格认证与英语培训工作。

加强招生宣传,落实招生宣传责任制,发挥学部、院(系)教师在招生宣传中的作用,提高招生宣传成效。深入开展“问知大讲堂”、“学子母校行”等活动,加强“优秀生源基地”建设,结合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探索建立面向优秀生源基地的自主选拔新机制,创新自主选拔录取模式。推进本科特殊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研究生生源倾斜和名额分配政策,持续提高生源质量。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协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科学规划学业和职业,主动和有准备地选择未来的职业。加大高端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力度,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点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建设一批稳固的行业性就业基地和“校企人才供需战略合作伙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完善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提升就业工作水平和服务效能。

(二)推进985和211工程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积极推进“985工程”第三阶段及“211工程”三期建设。根据“985工程”及“211工程”建设规划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要求,保质保量完成2011年各项建设任务。继续推进并按时完成 “985工程”年度建设工作,完成2012年经费预算的上报及审核工作,做好中期检查的准备工作。根据《大连理工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书》,组织完成各重点建设项目2011年度的建设任务,并做好“211工程”三期的总结验收工作。以985和211工程建设为契机,通过实施学科高峰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和博士点学科建设计划,深化学部制改革,深入实施“学科高峰、高原建设计划”;同时,要加强学校、学部两级规划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学科平台的整合集成,下大力气解决学科平台总体散而小的问题,把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和显示度、功能较为综合、空间相对独立、设备相对集中、实验技术人员专门配置并统一管理的学校、学部、院系级的学科平台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推进。从而,在学科组织形式和学科平台整合两方面进一步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汇聚学科群体优势。积极准备教育部第三轮一级学科整体评估。完成2011年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专业的相关工作。组织好2011年度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的立项申报。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全员核岗定编工作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全员核岗定编。重点推进全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坚持“按需设岗、按岗竞聘、岗变薪变、动态聘任”原则,强化编制和岗位对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作用。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要明确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和基本工作量;二是要明确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公共服务等研究型和公益型职责和实际工作量;三是要明确依据基本职责、研究型职责和公益型职责统筹核定编制和岗位、并制定依不同职责类型确定岗位津贴足额拨付和部分拨付的机制;四是要明确统筹各类职责履职工作量和质的岗位考评和级别晋升的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以学科规划和专业需求为前提做好人才队伍规划,根据人才队伍规划做好岗位设置,根据岗位设置做好继续完善人才引进的质量控制机制,重点引进教授、副教授和留学回国人员,酝酿和提出超常规引进大师和崭露头角年轻人的具体措施和程序。深入推进领军人才与团队建设,探索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多种培育和培养政策,激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明确全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切实推动实验技术人员履职考评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师“358”考评工作,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继续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加强师资博士后的培养与管理。

(四)进一步发挥科研和社会服务优势,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加强对酝酿中的国家有关协同创新计划的跟踪、预研和预组织工作。准确把握“需求导向”,积极适应和融入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瞄准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创新引领能力。

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集中抓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学校直属研究院的建设,组织谋划新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积极准备申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精心组织建设“985工程”立项的五个专门研究院(能源研究院、计算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传感器与物联网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院),积极做好研究院下属的研究机构与相关平台建设。加大力度抓好优势领域领军人才的培养,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着重突出团队建设的作用和特色,提高团队建设的内涵及影响力。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谋划组织重大项目,凝练集成高水平科研成果。

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继续完善学校产学研战略布局,拓展校企合作委员会和校企合作研究院模式,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为重点,深化与沈鼓集团、黎明集团等企业的合作,重点共建研发基地等新的协同创新载体。加快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步伐,并积极准备国家验收。积极谋求与政府、企业合作,加大“三院一城一园”科技平台建设力度。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

做好质量管理与科研生产许可等国防资质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全面学习落实保密资格认证新标准,争取顺利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证。进一步提升人文社科学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影响力。

深入推进学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做好专职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政策、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工作。继续做好非事业编专职科研人员的岗位设定和招聘。做好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按学校总体布局,进行顶层设计,重点资助。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结合我校理工学科的优势,探索人文社科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

(五)强化国际化导向,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提升

探索建立教师和学部、院系国际化考核评估体系,该考核体系将根据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要求,以强化导向为主要目的,分解国际化的目标和责任,提出切实可行的指标,并组织开展多方论证,在校内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由学校颁布实行。

要加大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落实和跟进工作。尽快落实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信息与软件学院的筹建工作,推进中比学院的筹划工作。联合建设与宾州州立大学的孔子学院及能源中心,并以此为平台,推进全面合作。修订完善国际化基金实施办法,将基金资助重点向青年教师倾斜。将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纳入本科教学体系,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留学生培养软环境建设,以国际班为载体,积极吸引外国学位留学生来校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暑期国际学校的体系与质量建设,使之成为吸引留学生的一个重要品牌和窗口。以获准外事自主审批权为契机,建立出国境网上审批系统。谋划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举办海外“大工日”,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国际声誉。

(六)加强支撑与保障体系建设,助推学校中心工作

做好开源节流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985工程”、“211工程”省市配套资金和深海工程项目后续资金。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科学编制预算,强化预算执行,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经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增加管理编制和岗位,探索建立新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大幅提升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以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为重点,全面加强审计工作,强化审计结果的落实与使用。发挥大宗物资采购和集中招标的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工期的前提下,完成文科综合实验楼(八角楼)改造、校医院搬迁(后勤宾馆)改造工程,积极推进主楼西侧楼装修改造工程。推进市内校区土地置换。完成西区窑沟地段动迁,完成老校区电力增容改造工程。博留公寓(含西餐.咖啡屋装修、食堂接层、景观绿化全部)、西区地下车库等竣工交付使用,完成能动学院大楼主体工程,完成爆炸实验室、桥隧实验室建设和半导体学院工程的收尾验收工作,做好深海工程实验室的设计工作、适时启动工程招标和开工建设。完成管经学部大楼的立项修改、设计报批和工程招标的准备工作。立足我校实际,加强前瞻性研究,制定我校绿色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促进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继续深入开展建设工程领域专项治理工作。

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促进图书馆服务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完成校园无线网一期工程,制定无线网管理规则和计费方式,年底前全面开通。完成各项软硬件环境的升级改造。做好数字化档案馆二期建设,加强“学校组织机构沿革”研究并出版研究成果。完成对体育馆部分设备的维修、更换,继续做好体育教学、训练服务保障工作。

推进后勤财务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改革,完成采暖、食堂、宿舍等设施的维修改造,全面提升学生餐饮住宿条件,做好博留公寓的启用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后勤物资采购工作,大宗物资采购全部纳入学校集中招标采购。完成校医院改造与搬迁工作。进一步完善住房管理流程,规范住宅管理,提高周转房使用效益。做好市内校区房舍看护、资产管理及人员转岗分流的准备工作。

(七)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继续开展典型引路活动,通过校党委领导深入基层调研,激发基层党组织创先进争优秀的活力和热情,进一步推进我校“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中共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精神,按照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建立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等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成学校干部工作制度文件的修订工作(含双肩挑干部)。开展学部(学院)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校内干部考核机制、评价办法的专题研究,进一步调研并形成二级学部(学院)工作细则(暂行)。全面分析我校机关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遵照上级规定并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启动新一轮的校机关换届筹备工作。以学习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及在清华大学校庆上的讲话精神为重点,紧紧围绕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主题,开展好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党校管理架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聘请学校主要领导和专家定期为党校学员授课。进一步完善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研究和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体系。

加强机关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及作风与能力建设。建立机关作风建设的考评奖惩体系和长效机制,开展“机关管理服务勤廉标兵”等的评选。发挥机关党组织协助组织部门切实做好机关干部监督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基本职能,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水平。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中的“领导点评”工作。

以完善学校、学部(学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为重点,强化党员干部和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深入推进研究型学习,促进学以致用。坚持“三贴近”原则,继续加大对教学、科研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进一步加强外宣工作。加强学校形象标识的推广工作,积极推进校史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及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推动基层的大学文化建设。

完善教职工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学部、学院两级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十不准”要求为主线,加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规范权力的运行;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和廉洁教育,继续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继续开展“同心”品牌主题活动,提高对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认识,协助民主党派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完善“大班上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和推进案例教学为重点,继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加以积极引导。加强学生个体化指导和发展咨询,结合“春雨计划”,推进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建设。要进一步发挥高水平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积极稳妥地扩大本科生导师制的覆盖面。深刻认识承办第12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对宣传学校、引导学生的重要意义,举全校之力办好竞赛活动。同时要以承办竞赛活动为契机,以学生社团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强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学部制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办法,进一步落实导师责任制,并着力提升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以落实教代会提案工作为重点,推进学校民主管理。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教职工权益,继续实施温暖工程和健康工程计划。继续加强离退休“两项建设”,探索为老同志个性化服务新思路,加大为空巢、高龄、独身、病重等特殊老同志服务的力度。进一步发挥“关工委”老同志的作用。

强化和完善学校维稳体系。加强治安、保密、信访和信息工作,采取综合措施促进校园的平安、稳定、和谐。完成北山学生宿舍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建设工作。

(八)其他工作

加强学术委员会的机构和制度建设,完成学部、学院学术委员会的组建和学校学术委员会的调整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三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完成“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学部学院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对各专项规划中确立的目标、任务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估,继续开展战略研究和院校研究。继续推进高新区对我校资源开放、产学研合作、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等方面的政策制定,继续跟进高新区凌水新城项目。

加强校友会建设,拓展组织覆盖面,推动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在国家注册工作,建立健全海内外校友会的组织机构,推进学部(学院)级校友会的组织构建,发挥其凝聚校友、助推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老师们、同志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让我们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大连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学校“十二五”规划为指引,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完成全年工作要点中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继续为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奋斗!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姜雪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