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报纸 广播 RSS
首页 > 新闻 > 新闻聚焦 > 正文

盘锦校区精彩“研”途记(上)

作者:李瑛琦 来源:盘锦校区 时间:2016-03-25 15:49

“其实我在读研之初,真的没有想到我会成为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催化剂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但负责项目立题、可行性研究,还全权负责实验设计、项目进展安排。”

“最初选择燃料电池这个方向是源于我对新能源汽车的憧憬,试想把加油站都换成加氢站,汽车排出的不是尾气而是清洁的甚至能直接饮用的水,这是一件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

“在校区读研期间,我能参与到渤海、南海这两大海洋的重点科研项目当中,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尽一份力,我感到很幸运。”

“其实,做科研写论文需要有张‘厚脸皮’,导师经常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就和它死磕,不能退缩,只有这样才能锻炼进而升华自己。”......

这是盘锦校区研究生学子们最真实的写照。跻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发表SCI高水平论文,申请专利,参与 “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中石化最大的企业做研发,国家海洋科技的崛起之路有“我”的身影,各级奖学金证书频频收入囊中......三年来,盘锦校区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结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累累硕果:校区的首批学术型研究生,在一个培养周期即将结束时,已经从一名普通的本科生慢慢成长、蜕变,最终实现了自己华丽的转身。记者在对这些优秀的研究生们采访时,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喜悦和自豪,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潜心科研的道路上那赤诚的家国情怀和懂得感恩、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让我们走近这些优秀的学子,看看他们的精彩“研”途吧。

“我们组里的好多同学都很优秀,大家的研究方向各有千秋,做出的成绩也各不相同,我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 邓庆元同学是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的2013级研究生,师从贺高红教授。他说他的导师是名副其实的业界“大牛”,也正因为如此,他在三年的读研期间接受了近乎“残酷”的训练,从迷茫、挣扎、探索到失败、反思、再学习。谈到研究生期间自己所做的课题时,他说,“当初贺老师与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有横向课题合作项目。通过来到校区第一年在导师严格要求下的学习,再结合自身的兴趣走向,贺老师把校企合作中催化剂研究的项目交给了我,我就这样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立题、可行性研究、实验设计和项目进展安排”,这个项目一做就是一年半的时间,不可否认,邓庆元得到了自己研究生期间最好的科研平台,能到中石化最大的企业中进行催化剂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对于一位在读研究生来说,是一种幸运,“开始做的时候,更多的是压力”,学术上自由开放的空间,需要依托优秀的内在素养和强大的科研能力,导师的信任和给予的平台让他挖掘到了自己的科研潜能,尽管过程中无数次熬夜到凌晨,修改实验数据、调整条件参数,无数次做不出好结果,近乎麻木,但最终,凭借着导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不断探索,研发成果圆满出炉,得到了企业领导的一致好评,邓庆元还以此为切入点,发表了高水平SCI论文,成功申请了国内专利。“我觉得,用‘探索’和‘蜕变’这两个词描述我的研究生之路再恰当不过了,三年的路一眨眼就即将走过,也许这就是真正的科研吧。”

谈起燃料电池、新能源,2013级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研究生程洁对此有着无限的憧憬和期待,正如文章开篇她所描述的那样,对新能源汽车的向往让她与燃料电池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是真正入行了我才发现,我们做的东西距离真正的商业应用还差的太远,尤其是当发现你亲手做出来的东西,其性能达不到商业化标准的时候,内心是很失落的。不过仔细想想,任何发明或者研究不都是经过很长很长时间才得以应用的吗,就当是为以后的巨人铺路啦。”这位姑娘的眼中,每时每刻都散发着对科学的热爱。谈起导师张凤祥教授,程洁表示他是一个非常严谨认真的人,“研一下学期的组内预开题,我们组6名同学,预答辩答了四次,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一遍一遍地改,从思路框架改到图片格式,再到语言的修饰,连PPT上的小人、小动画他都要说上一嘴,一直改到我们没有了任何脾气。”在张老师的影响下,程洁现在做PPT报告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力求简洁大方,充满了老师的影子。“校区的老师们还非常尊重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方向,第一篇文章我写得很差,老师改得也很吃力,但他只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就将我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经过两投发表在《国际氢能源》上,第二篇文章在导师的指导下我自己修过很多次,最后一稿交给老师,他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帮我提出了修改意见,稿件发表在《膜科学》上。目前的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到8.36。”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才是最终的目标。程洁说,这期间会经常性地遇到很多次失败,“比如说我经过一个星期合成出来的产品在过柱纯化的时候提纯不出来,也没有办法回收,这意味着我连续一周的劳动成果就没有了,这个时候心情特别地郁闷。”怎么办,不等不靠,查找文献、上网学习,和老师、同学反复探讨,“我觉得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摸爬滚打的过程”,三年来,3篇高水平SCI论文,两项发明专利,她说这一切都依靠着盘锦校区老师们辛苦搭建的实验平台和悉心指导,“他们给我们的研究分析创造了条件,带我走入燃料电池的世界,最重要的是,他们真的呵护着我们内心里有关于科学的梦想和兴趣。”是啊,最重要的是呵护梦想,因为,热爱最难得。

“如今,我国的海洋工程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世界范围内,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需求正在复苏,作为我们搞海洋工程的人来说,提升核心实力,加快技术研发,保护我国海洋资源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采访伊始,2013级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杨耀鹏便展现了自己的大气胸怀,他的话语中始终把自己的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也许是受到了我的导师岳前进教授的影响吧,他是一位很大气的导师,他经常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三年来,杨耀鹏同学负责了南海水下传感器安装项目(水下机器人)和渤海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检测项目的大部分工作,发表了高水平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国内会议期刊论文,此外,还有4项发明专利入手。“我的导师很注重对每个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我个人比较擅长实验力学,可以说是一名实验型的学生,我喜欢动手操作,岳前进老师在指导我的过程中发现了我的特长,于是就建议我组建团队,主要搞海洋装备研究这一块,并且分配给我了渤海和南海这两个大项目。”盘锦校区的每位老师都是在尽力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大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太多棘手的问题,自己有时也实在解决不了,“那就把问题带到团队中,跟导师和同学讨论,我们经常一讨论就几个小时。”杨耀鹏说,他的导师会经常这样讲: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如果说我这三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觉得有两点,第一点是在导师的帮助下,真正做了自己擅长的科研领域。第二点是我切实的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做实践项目还是做理论研究。”

“我很荣幸能师从朱庆华教授,导师研究的方向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及环境管理,一直是国际前沿性的。我研究生期间所做的项目以及论文研究的课题都是基于导师的社科项目,我记得是刚确定了导师就跟从大连的师兄师姐去青岛调研,实地接触有关废弃物处理的工厂、企业,学到了很多知识,当时自己就觉得,做这种类型的实证研究很有意思且更有意义。”2013级商学院的研究生杨欢这样描述自己的科研之路,“在科研过程中,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刚开始连文献综述都不明白怎么写,觉得研究生好难读、做科研好不容易。毫不夸张地讲,第一学期每次朱老师给我们开组会的时候,我都胆战心惊的,因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不过每次朱老师都会耐心讲解,跟我们讨论。朱老师独到的学术见解以及人格魅力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慢慢的,杨欢的科研走上正轨,同时,商学院马力老师和崔丽老师也给予了她很多的科研上的指导和帮助,“盘锦校区的每位老师虽然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科研任务,但是当你有需求,找到任何一位老师,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你”,说起这两位老师,杨欢表示,她们都是性格豪爽的人,因为,两位老师每周都会“逼迫”她有新东西、新进展。“比如项目结题报告可能是一个月后的事情,老师们就会要求我们这月底交初稿,现在想想,这样的要求会让所有的事情都如期完成,也对我的拖延症有所帮助。”而需要在毕业论文中用到的方法,杨欢在课本中都没有学习过,所以,方法的学习除了自己查阅文献之外,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请教导师或者博士师兄(现在已经都成为优秀的教师了),她用“不怕上问”这样的词来形容面对科研的态度,正如她在前文中所说的那样,“我感觉做科研写论文需要有张‘厚脸皮’,遇到困难就和它死磕,不能退缩,只有这样才能锻炼进而升华自己。”

三年来,杨欢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EPR实施中的关键理论问题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系统工程》(CSSC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B类期刊)发表高水平文章,她说,在一所环境优美、师资雄厚的学校里遇见一群优秀的老师和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杨欢开玩笑道:“觉得自己是lucky dog。”在离毕业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在回顾了自己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后,她的眼中除了离别前的伤感,也许最多的还是对校区每一寸土地、每一位老师的感恩之情......

责任编辑:张平媛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